近日美国的工程师们,利用自己的创想,开发出了许多新颖的物联网应用产品,比如有人开发了智能拖鞋,可以在老人即将摔倒前给老人的家人或医生发出短信或者提示音,也有人开发了婴儿尿湿提醒装置,当婴儿尿湿时,父母会收到短信通知。这些创意让生活变得更加便利,且非常有意思,因此它们正为更多的美国消费者接受,逐渐成为一个潜力市场。
回顾我国物联网的发展历程,则并不全是叫好声,更有人冷眼相看,前不久搜狐董事局主席兼CEO张朝阳就在微博上表示“不知物联网为何物”。那么对于现阶段的我国而言,人们对于物联网是否真的有需求呢?
社会客观条件的制约
德国电信咨询公司分析师谭炎明认为,“就目前而言,绝大部分的物联网应用都是基于需求而产生,也就是说用户确实需要相应的应用。物联网应用及其主要功能并非凭空出现,通常都是在用户原有的传统功能或应用的基础上,借助更加智能的传感器和多种接入网络以及高效的数据处理分析平台,使原有功能更加强大或者效率更高”。
但同时,也有部分业内人士对我国物联网应用的发展状况并不抱乐观态度。一位电信运营商内部人士就对记者表示,尽管出于目前普通用户增长趋近饱和、“机器用户”为下一步用户增长方向的考虑,运营商非常重视物联网,但与国外发达国家不一样的国情,仍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我国物联网应用的范围。
“目前我国大多数产业仍处于劳动密集型阶段,对于企业而言,如果新技术比人工更便宜当然会选择技术,但目前的状况是,市场上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人工成本远远低于技术创新的成本,同时为了保证就业率,也会在客观上限制了技术的创新,比如抄表,如果真的采用了远程抄表,那么将会有很多工人下岗失业,这就将形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此目前市场对物联网应用的需求并不高。”该人士告诉记者。
规模效应始终难形成
在人员因素之外,还有什么因素在制约着物联网应用的规模化发展呢?
业内分析师黄正顺认为,“目前我们国内并没有一个明确的产业标准,产业链发展也尚不成熟,在一些关键领域还存在一定的应用风险和安全问题,这些都亟待解决”。
目前物联网产业参与者众多,其产业链的每一环节主体都不相同,无论运营商、设备商抑或其他企业都不可能通吃。从全球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现状来看,各种不同领域不同功能的物联网应用所使用的网络以电信运营商的通信网络为主,随着3G和3.5G移动宽带数据网络逐步普及,物联网应用中的通信网络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同时,由于不同领域的物联网应用有着较显著的差异性,感应器和相关嵌入式通信终端和应用平台往往不能通用,比如应用于电力行业的物联网终端往往无法应用到环保领域,而同时由于数据采集的格式和分析的目的等都不一样,应用平台就更加无法实现共用。
因此,当前在物联网应用的推广过程中,由于缺乏规模效应,相关终端的研发和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而应用平台的部署往往也是针对性的个性化研发,缺乏有效的成本分担,使得物联网应用系统的部署成本整体较高,普通用户难以承担,而相关厂商也由于缺乏足够的回报预期,不敢持续规模投入。
“在物联网的规模发展中,存在一个循环怪圈——缺乏足够的规模应用,系统整体部署成本较高,用户不愿采用,厂商不愿持续规模投入,而正因此,物联网应用难以快速形成用户规模,并就此陷入循环僵局。”谭炎明向记者表示。
运营商还是政府主导?
目前,全球推动物联网应用发展最积极主动的力量基本都是来自电信运营商,由于他们已经有成熟的通信网络,物联网应用的规模发展能够为其带来充分的规模经济效应,全球主流运营商往往也将物联网视作未来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之一。要打破当前物联网应用规模发展的僵局,必须得有相关产业主体采取一定措施,根据“智猪博弈”模型理论,类似此类的发展僵局往往需要由潜在收益最大的主体进行提前投入,使得产业向前推动,然后提前投入的主体在后续的规模回报中获得相应的补偿。
对此,前述电信运营商内部人士表示,“在物联网应用的规模化发展上,运营商只是管道和平台的角色,政府是才最主要的驱动者,但目前政府对其投入很不给力,虽然有文件,但是少见具体措施,其现有的投入对于整个物联网产业而言只是九牛一毛”。
谭炎明也认为,“为了打破目前这个循环怪圈,一方面,作为潜在最主要的收益获得者,电信运营商需要通过设立研发基金、实施规模战略补贴等方式,提前向物联网领域进行战略投入,推动物联网应用快速规模增长,使其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另一方面,为推动和刺激产业发展,政府也需要通过设立产业发展基金的方式来进行引导,这两方面缺一不可,任何一方的缺失都会给另一方带来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