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通信网: 门户(微博 微信) 论坛(微博) 人才(微博) 百科 | C114客户端 | English | IDC联盟 与风网

媒体大全 - 卫星与网络 - 媒体精选 - 正文 运营商投稿当日通信资讯

延伸壮大航天产业链 打造国际一流大型航天企业集团

http://www.c114.net ( 2009/4/13 15:06 )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东方红系列卫星平台、“嫦娥”卫星、“神舟”飞船、……这些都是中国航天的骄傲,也是中国人民的骄傲,凭借这一个个闪光的足迹,足可以证明中国航天在国际上的地位。公众也正是通过这些充满神秘色彩的航天高科技来了解中国航天。

作为中国航天的代表,对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而言,飞船、卫星、火箭这些熠熠生辉的宇航产品只是该集团四大主业之一:宇航系统。自2008月7月底该集团做出战略升级和主业调整以来,由宇航系统、导弹武器系统、航天技术应用产业、航天服务业为代表的新一轮航天产业布局,正在徐徐拉开大幕。

为了解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如何驾驭这四大业务形成的四轮战车,如何进军国际市场,延伸航天产业链,我们查询了大量的资料,并对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马兴瑞进行了专访。
 
宇航系统和导弹武器系统  立业之本

“航天科技工业是国家的战略性高科技产业,肩负着维护国家安全、带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责任。”马兴瑞在许多场合经常这样强调集团公司的“责任”。

作为我国航天科技工业的主导力量,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组建1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亲切关怀和英明领导下,取得了以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两座新的里程碑为代表的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在宇航领域,我们成功研制发射了7艘神舟飞船,实现了从无人到有人、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以及航天员出舱活动的重大跨越,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自主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我们圆满完成了我国首次绕月探测飞行任务,并且在顺利实现工程目标后,嫦娥一号在受控状态下成功实施撞月,得到了胡锦涛总书记的高度赞扬;我们研制交付了51颗各类卫星,实现了商业卫星整星出口零的突破,卫星的技术水平已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并且广泛应用于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我们进一步完善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型谱,成功实施了59次发射,实现了百次发射的历史性跨越,取得了自1996年10月以来连续73次成功发射的佳绩,长征系列火箭已经成为世界上可靠性最高的运载火箭之一。”马兴瑞在谈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取得的成就时,作为航天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一张张卓越的“成绩单”足已让以马兴瑞为代表的航天人自豪。从2008年世界航天活动来看,全球共进行了69次航天发射,其中俄罗斯31次、美国16次,我国11次,共发射各类航天器102颗,其中美国26颗、俄罗斯21颗,我国14颗,无论是发射次数还是发射的航天器数量,我国都位居世界第三,这表明我国已经进入了世界航天大国的行列。

中国航天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不断攀升,极大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防实力、科技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为我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当前,伴随着世界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以及新军事变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航天科技作为国家的战略安全基石和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越来越凸现出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近年来,美国、俄罗斯、欧洲、日本、印度等世界主要航天国家和地区纷纷制定了新的航天发展战略,通过实施重大空间探索工程,推动本国航天科技实现跨越式发展。面对世界航天技术加速发展的新趋势,我国也对航天科技工业提出了富国强军的明确要求,作出了组织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探月工程二期、第二代导航卫星工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新一代运载火箭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任务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可以说,我国的航天科技工业正处于历史上任务最多、发展最快、竞争更趋激烈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形势和任务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宇航系统、导弹武器系统是中国航天的基石,其他所有的业务都是在这个基石上诞生出来的。中国航天经过50多年的积累,在宇航领域、武器领域攻克一个个重大项目的过程中,沉淀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我们把这些技术转化在了国民经济建设和服务百姓生活中,于是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业应运而生。”马兴瑞如是告诉记者。

“在航天技术应用产业领域,我们按照‘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协调发展’的方针,在卫星应用设备、新材料和新能源等六大领域,形成了一批航天技术转化应用成果,以上市公司和重点产业化项目为代表的航天技术应用产业正在不断发展壮大。在航天服务业领域,组建形成了若干以卫星及地面与运营服务、金融服务、国际化服务、信息与软件服务、航天房地产经营等为主业的大型专业公司,形成了航天服务业的基本格局。与此同时,集团公司也建成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生产设施,基础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对外发射  打开国际市场的大门

1956年10月8日,在钱学森等人的倡议下,国防部成立了第五研究院,主要负责火箭与导弹的研究。在当时的情况下,这可是一个绝密单位,在很长的时间内,五院的工作人员都不能告诉家人自己的工作单位和工作性质。

随着历史的发展,五院也在发生变迁,历经第七机械工业部、航天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和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的历史沿革,1999年7月1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应运而生。
 
 国际市场试水

其实早在集团公司成立之前,中国航天就已经将发展的触角伸向了国际发射市场。1985年10月,中国政府宣布: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放国际市场,承揽对外发射业务。1986年7月17日,在中南海国务院第十三会议室,中央领导听取了孙家栋(时任航天部副部长)、丁衡高(时任国防科工委主任)、沈荣骏(时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发射外国卫星的工作情况汇报,随后确定将发射外国卫星列入国家重点项目上,代号“867工程”。

这是中国航天工业走向国际发射市场的起点。

1990年4月17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将由美国休斯公司制造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发射升空。从而开始了长征火箭全面进入卫星商业服务市场,到1999年,前后发射了20多颗卫星,其中为美国的“铱星”系统就发射了12颗卫星。
 
 重新破冰

由于发射失利和受国际政治环境的影响,直到2005年4月,长征火箭才重新返回国际商业发射市场,2005年4月12日,长征三号乙火箭将法国阿尔卡特公司制造的“亚太六号”通信卫星送入太空。

其实国际上众多运营商早就患上了“长征饥渴症”。2007年底,在欧洲召开的卫星发射服务业峰会上,国际卫星运营商就抱怨“阿丽亚娜火箭涨到一亿多欧元了,美国的运载火箭要一亿多美元但还不能按时发射……我们承受不了,为什么不能用中国的长征火箭?”

出席这次会议的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总裁王海波,深刻感受到了国际运营商们的焦躁,以及对中国长征运载火箭的渴望,也看到了中国长征运载火箭走出国门的希望。

作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是集团公司国际业务的平台,所有对外商业发射服务项目都是由这家公司来运营。

如今,随着载人航天等重大工程的发展,中国航天的实力得到了国际宇航界的认可。“长征”火箭以连续67次成功纪录的保持,证明了自身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的价值。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在考虑用中国的火箭发射自己的卫星。

2008年10月15日,在胡锦涛总书记和巴基斯坦总统扎尔达里的见证下,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与巴基斯坦空间和外大气层研究委员会在北京签署了巴基斯坦Paksat-1R通信卫星项目合同,而卫星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的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巴基斯坦Paksat-1R通信卫星是继“尼日利亚通信卫星一号”和委内瑞拉卫星之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与国际用户签署的第三个通信卫星合同,也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首次向亚洲用户提供卫星研制、发射及在轨交付一揽子服务。

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未来版图里,随着航天产业的不断升级,中国卫星制造水平会不断提高,同时也会为中国带来更大的国际市场份额和国际竞争力。
 
融资平台  航天产业化的后盾

走进市场的第一步,就是资金,没有资金,一切项目都是纸上谈兵。其实,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就考虑了这一步棋,并针对不同的需求,安排了不同的融资模式。

首先,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及其所属的八家成员单位共同出资组建航天科技财务有限责任公司,于2001年12月19日正式成立。当时的注册资本金是十亿元人民币。

航天科技财务有限责任公司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是加强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提高企业集团资金使用效率、为企业集团成员单位提供财务管理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业务上接受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管理、协调、监督和稽核。

航天科技财务有限责任公司拥有一批来自航天、金融领域,熟悉国内外金融和资本市场,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公司以实现资金安全、股东利益为目的,运用现代化金融手段,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开展各项金融业务,为集团公司和成员单位提供优质服务。

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适时调整资产管理策略,仍取得优良的经营业绩,利润总额在北京银监局辖内财务公司中排名第一、全国军工财务公司中排名第一、全国财务公司排名第四。

其次,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控股(境内外)的有七家上市公司:中国卫星、航天机电、航天动力、火箭股份、航天控股、航天万源、亚太卫星。

2007年相继实现市场融资17.44亿元的基础上,上市公司继续开展配股、增发、资产注入等多种形式的再融资工作。同时,积极进行公司股份制改造,盘活存量资产,对部分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主营业务突出、盈利前景明确的公司进行股份制改制,通过培育上市或注入上市公司等方式募集资金,实现企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择机开展对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区运载火箭研发、制造有关的资产进行资源整合和股份制改造,实现中国火箭的整体上市。

第三就是航天科技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航天投资)于2008年3月8日成立,创新航天民用产业发展模式和管理模式。

航天投资首先由集团内部的相关机构组建,投资总额10亿元,作为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授权的投资管理主体和资产经营平台,航天投资重点开展产业孵化、资源整合、战略并购和投资融资等业务,通过资本的运作与流转,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航天民用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公司将充分发挥航天品牌优势,积极融通社会各方资源,吸引社会资金、合作伙伴,共同支持航天民用产业重大项目的建设与发展。

在成立前后,投资了高纯多晶矽、神舟软件、煤矿用液压支架及电液控制系统、长输管线高效串联输油泵机组等项目现时均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重大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到2008年底,航天投资已投资西安航天动力泵业、内蒙古神舟硅业等12家企业,投资额逾6亿元。

随后在2008年10月,全球金融海啸的背景下,航天投资吸引了中国光大投资管理公司、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和中国成达工程有限公司10.5亿元的资金,将航天投资的资本扩展到21亿元。进一步扩大了航天投资的投资实力和投资范围。航天投资公司投资的一些航天技术转化项目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集团公司还发行了两期共35亿元企业债券。

目前,集团公司正在筹划设立航天产业发展投资基金,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吸引外部资金,重点支持航天及与航天相关联的产业或技术,着力培育发展航天产业链延伸和核心拓展技术转化并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产业化项目。
 
航天高科技  产业应用的孵化器

在航天科技集团的规划中,将“发展四大主业、建设六个子体系、建设壮大八个大型科研生产联合体、建设壮大一批专业公司和上市公司,集中建设八个航天产业基地”视为到2015年的发展蓝图。

四大主业是宇航系统、导弹武器系统、航天技术应用产业、航天服务业;建设六个子体系即按照系统工程理念,建设整体优化、协同有序、环境友好、发展创新的产业结构体系、组织管理体系、产业能力体系、技术创新体系、人力资源体系、航天文化体系六个子体系;并将8家研究院发展成为军民融合、产业聚集、集成创新的大型科研生产联合体,构建卫星及地面与运营服务、金融服务、国际化服务、信息与软件服务、航天房地产经营等航天服务业大型专业公司,发展壮大境内外上市公司,集中建设北京、上海、西安、成都、天津、内蒙古、香港(深圳)、海南八个航天产业基地。

特别是在2008年,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业两大主营业务的收入已经占航天科技集团营业额半壁江山,如何进一步拉动这两部分业务,完成航天科技集团“2500亿”的目标,则需要各个子公司、研究院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在集团层面资金的大力支持下,“航天科技”的“技术金矿”的力量就显现出来。而航天的技术优势是毋庸置疑的。马兴瑞告诉记者:“公司投资的煤化工装备、液压支架及电液控制系统、气动脱硫设备、高纯多晶硅等项目,未来都有可能单独上市或以资产注入的方式进入上市公司。”
 
 航天第一炉:自主创新,走向市场

利用中国多年来航天领域积累的高效煤气化技术,是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的重要项目,用该套设备不但能产生清洁气体,而且能把有害物质(二氧化碳和硫化物质)回收利用。中国航天炉技术与国外知名的壳牌炉相比优势明显。具有投资省,建设时间短,工艺流程操作更为简便,基本实现原料煤本地化,便于国内外煤化工行业推广应用。

2005年3月,航天科技集团一院北京11所启动代号为“301工程”的煤化工项目;2007年6月,一院又成立了北京航天万源煤化工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表面上煤化工与航天没有任何关系,但是在这个项目当中是充分利用火箭发动机在燃烧、热能、泵阀、控制以及非标设计方面的成果和技术优势,开展粉煤加压气化技术研发工作,是航天技术在民用领域推广的典型案例。

集团公司煤气化技术项目不仅是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的一件大事,也是国家的一件大事。从当时任集团公司总经理的张庆伟、主管民用产业的副总经理芮晓武,到现任总经理的马兴瑞、总会计师吴艳华等领导,对煤气化技术项目非常重视,多次听取煤化工公司的汇报。马兴瑞总经理曾三次听取相关汇报,曾和项目组多次一起讨论有关问题,还亲自带领有关人员到国家发改委高新技术司汇报项目的进展情况,请上级给予支持。

因此,可以形象地说,这个项目是在航天沃土中生的根,在航天技术的培育下发了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航天技术应用产业部部长卓超认为,这个“金娃娃”是“军转民”的一个范例,是集团公司确定四大主业之一的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结出的一个硕果。2006年3月,我国自主研发的首套煤气化示范工程落户河南濮阳。同年9月,第二套煤气化示范工程在安徽临泉全面启动。

2008年10月19日,在河南濮阳,印记着“中国创造”的“航天第一炉”——国内首套HT-L粉煤加压气化炉一次投料成功!“航天第一炉”的问世不仅给煤化工产业开启了一片新天地,更对发展我国煤化工产业,实施国家能源安全战略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被形象地比喻为“航天技术应用产业领域放飞的‘神七’”。

在11月4日第七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开幕式上,研制方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再次与永煤集团签下价值30亿元人民币的30万吨甲醇项目,成为中国航天技术民用的典范。

“与壳牌炉相比,中国航天炉技术优势明显,同等企业规模投资节省三分之一,建设时间缩短三分之一,工艺流程操作更为简便,基本实现原料煤本地化,便于国内外煤化工行业推广应用。”据专家介绍,应用航天煤气化技术,建设年处理煤25万吨工业装置一次性投资比壳牌少3亿元,比德士古少5440万元,而运行维修费用比壳牌每年少2500万元,比德士古每年少500万元。该项目投产,将使龙宇化工公司生产规模由现在的年产甲醇12万吨提高到年产20万吨,甲醇成本下降400元,年增利税1.2亿元,生产规模和技术跻身全国同类企业前列。
 
 液压支架:强强合作,双方共赢

2004年初,神华集团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战略的高度,开始实施煤炭采掘关键装备本土化的重大举措,并将其列为神华集团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同时决定以高强度液压支架为突破口进行国产化研发。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承担了其中3.5米支架的研制任务。在这项任务当中,航天发动机研制中的支架结构、液压系统和液体流动控制系统技术应用其中。

航天科技集团七院神坤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在消化吸收国外采煤机械重大技术装备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煤矿地质条件和煤炭工业应用实际情况,充分发挥航天军工技术优势,积极开展技术攻关所取得的创新性设计开发产品。该型产品突破多项关键技术瓶颈,填补了国内3.5米高端液压支架空白,各项技术指标达到同类进口产品标准,具备自主知识产权。2009年3月,“ZY8800/17/35D掩护式液压支架”获得由国家科学技术部、国家环境保护部、国家商务部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颁发的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

自2007年以来,3.5米液压支架在国内大型煤矿井下使用至今,效果良好,完全可以替代同类进口液压支架产品。

2008年11月,代表液压支架全球顶尖技术的7米液压支架的研制也正式启动,据马兴瑞透露,由重庆航天机电设计院承担的7米液压支架研制工作进展顺利,该院已完成主要产品设计任务,研制的功能样机顺利通过总体联调试验,产品无任何问题,达到总体性能指标要求。“根据计划,到2010年,液压支架项目年收益可达40亿元,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考虑独立上市”马兴瑞告诉记者。
 
 神舟硅业:多方投资,多方收益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次工作会提出建设航天八大产业基地后,航天内蒙古作为新增加的产业基地,受到了广泛关注。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航天技术将如何生根开花,服务国民经济建设,更为公众关注。

2007年5月,内蒙古神舟硅业公司落户呼和浩特市金桥经济开发区,多晶硅一期工程投资近18亿元,是集团公司成立以来,投资额最大的航天技术应用产业项目,也是将航天工程积累的太阳能相关技术整体进行技术转化应用的典型案例。

航天科技集团八院副院长曲雁自豪地说,“自2007年8月开工以来,神舟硅业一年半干了三年的活,一年半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芜寂寞、风沙漫卷的塞外边地,现在神舟硅业一期工程建设已累计完成96.39%,现场施工已完成了97.65%。这为今年试样出硅以及下半年批量出硅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同时,投资近27亿元,建设年产3000吨的多晶硅二期工程项目将加紧建设,预计2010年上半年完成。二期工程结束后,神舟硅业公司将拥有年产4500吨多晶硅的能力,成为国内大型新能源公司。

神舟硅业的建设则是采用了集团与多方合资,共同开发的模式,而在集团的八大基地的蓝图当中,神舟硅业未来承担着年销售额超过100亿的重任。

为了实现到2015年实现2500亿的目标,集团公司是多条腿走路,充分利用航天的技术优势,发挥资本特长,多方布局,多处开花。作为集团的领军人物,要下好这盘布局全国的棋除了勇气,更需要智慧。

航天服务业  整合先行

在第四次工作会上,“航天服务业”作为一个独立板块,第一次被提出。

“有人统计过,航天科技一美元的投入将换来7至12美元的回报。航天科技又被称为‘技术金矿’,它对技术的拉动和对经济增长的带动,远远高于我们的想象”。马兴瑞解释到:“举例来说,我们发射一颗卫星,价值不仅仅是卫星研制、发射服务所带来的,还有运营服务和地面维护服务,这一链条带来的价值不可小视。”

以美国为例,1961年,“阿波罗”计划开始实施。到1972年结束时,“阿波罗”花掉了美国人240亿美元。但谁都没有想到,240亿美元随后就孵化成了一只会下金蛋的母鸡,“阿波罗”带来了高达几千亿美元的民用市场。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的资源一直是非常分散,一个公司可能只有一颗卫星。为了实现做大做强的目标,将卫星资源进行整合,不仅是市场的需要,更是国家安全的需要,2006年中国直播卫星有限公司的整合则是一个范例。鑫诺卫星中国卫通的卫星资源整合到一起,使直播星公司拥有5颗卫星,成为中国境内唯一一家经营卫星资源的卫星运营商。

整合之后,中国直播星公司在汶川地震、奥运支持、神舟7号直播等国内大事上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果没有这次具有远见的资源整合,国内的卫星资源是否能支持这些大事还是很难说的。
 
 在集团公司的蓝图当中,将以现有资源为基础,大力发展航天服务业,在为宇航系统、导弹武器系统和航天技术应用产业提供服务的同时,推动航天服务业走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实现集团公司从以产品制造为中心向制造与服务相结合的转变,打造优质航天服务品牌。

航天服务业主要围绕卫星及其地面运营服务、金融服务、国际化服务、信息与软件服务、房地产业务五大领域展开。

到今年年底,部分整合已经完成:中国直播卫星有限公司拥有所以的空间卫星资源,航天科技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相当于航天科技应用的孵化器,航天科技财务有限责任公司为集团及其相关产业提供财务、金融、投融资服务。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负责所有的发射业务,北京神舟航天软件技术有限公司为航天及相关产业提供软件技术服务,航天时代置业发展有限公司带动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建筑施工、物业管理等房地产业务的发展,打造航天房地产品牌。

中国航天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则是中国航天面向国际的一个窗口。
 
 2008年,中国电信产业重组,原来的中国卫星通信集团(以下简称中国卫通)被分拆,而中国卫通的核心业务——卫星运营和卫星应用将被整合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届时中国卫通拥有的地面运营资源将被重新整合,完成航天服务业的“重头戏”。卫星通信服务、卫星广播、应急服务等主营业务届时将被划分到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也完成从“研制卫星”到“运营卫星”一条龙服务的华丽转身。

作者:初一   来源:卫星与网络

Copyright©1999-2024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荧通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南方广告业务部: 021-54451141,54451142 E-mail:c114@c114.net
北方广告业务部: 010-63533177,63533977 E-mail:shixinqi@c114.com.cn
编辑部联系: 021-54451141,54451142 E-mail:editor@c114.com.cn
服务热线: 021-54451141,54451142
沪ICP备120022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