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信业第一股、央企海外上市第一股——0941.HK,为什么要选择在香港回归与金融风暴的双重风云里逆市而上?其上市前后到底经历了哪些波折?又有哪些惊心动魄的故事?
确定优质资产上市目标
到底哪一部分业务上市既有发展需求,又易于运作,还有发展潜力,经得起资本市场的考验,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上市目标呢?早在有了上市的念头时,邮电部就开始考虑这个问题。经过多次讨论,先后提出过几种方案。
最初,邮电部考虑可以将寻呼或卫星业务在国内上市。自1993年8月国务院批转邮电部《关于进一步加强电信业务市场管理意见的通知》决定将无线电寻呼业务开放以后,国内的寻呼业务得到了迅猛发展。为了适应公平竞争的需要,邮电部此前已要求寻呼业务单独核算,如果首先拆分上市,运作起来比较容易。而我国的卫星通信当时已经经过20年的独立运作发展,资产也相对清晰。然而,当时的国内股市体量太小,即便是寻呼和卫星业务的融资规模也很难满足,国内上市之路难以走通,这个思路遂被搁置。
后来,邮电部党组在研究选择境外上市板块时,最先曾考虑将属于中广卫公司的卫星通信业务在境外上市,并安排卫星公司的总经理周泽和兼任了上市公司的董事长。但是放到海外市场度量当时卫星通信又显得资产规模偏小,业务成长性差,拿它来上市,投资者恐怕很难买账。于是,有人再次提议让无线寻呼在香港整体上市。20世纪90年代中期,正是无线寻呼发展最火暴的时期,尚可称之为一块赢利能力可圈可点的完整业务。但是无线寻呼方案也没有通过,因为有人提出,从通信技术的走向来看,无线寻呼再怎么火,也只是个过渡技术,一旦移动通信有了大范围的普及,无线寻呼终有寿终正寝之时。寻呼业务的生命力不长久,到了资本市场上,恐怕不会受到热烈追捧。
固定电话、长途通信在当时是我国电信市场的主体,但是这两项资产运作起来需要大费周折,要实现资产的完整剥离也非一朝一夕之间。讨论的焦点最后集中到了“移动通信”四个字。当时,移动通信在全球诞生还不到二十年,进入中国也只有十年。然而,随着数字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完善和进步,移动通信应用市场的发展潜力不容忽视,短短的十年,全国用户就突破了一千万,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朝阳产业,一定会深受广大投资者热烈追捧。
“移动通信”境外上市的提议逐渐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吴基传部长归纳党组同志的意见,最后决定:“上移动通信。”
移动通信跳跃发展的需要
我国最初引入移动通信网络的主要目的是要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满足广东当时“三来一补”企业一部分人的通信需求以及党政军紧急通信需求。当时的网络规模很小,投资建设和运维的成本很高,动辄万元的“大哥大”和6000元的入网费让用户望而却步,而电信局经营“大哥大”的业务也是亏本的。不只是在中国,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移动通信并没有大规模发展与普及,移动电话仍然是少数人享有的“豪华通信”。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标志着我国的市场经济格局确立,市场经济的春风吹绿了东方神州,吹活了中国经济,也带动了信息的快速流动,萌动了新一轮移动通信的需求。1993年,吴基传出任邮电部部长,面对移动通信发展缓慢的现实与广大用户的迫切需求存在的巨大落差,他敏锐地意识到长期“以我为主”的邮电系统在市场经济的洪流面前还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敏感,对于加快通信发展,特别是采用新的通信手段迅速改变落后的通信面貌还缺乏必要的紧迫感。而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必须首先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随后,吴基传深入东莞、番禺、珠海、揭阳、汕头、深圳和粤北的梅州等地调研,深入了解了移动电话发展的问题和困境。
在调查中,广东移动汇报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引起了吴基传部长的关注。1993年元旦,广东移动考虑到移动电话发展过慢,为了实现首季开门红,将入网费由6000元降到了3000元,放开了自带机入网业务,并与手机经销商协商,联手对手机价格也作了相应调整。出乎意料的是,用户的消费热情一下被激发出来,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就发展了近万户用户,是过去一年的总和。到1993年6月底,广东移动的交换容量饱和,再次扩容,然而用户依然拿着现金排大队。面对这一情况,广东移动联合各方反复探讨后认为不是移动电话没有市场,而是定位有问题。通过在广东的深入调研,吴基传明白了移动通信进入中国六年却没有得以飞速发展的症结所在——高高在上的门槛将广大百姓拒之门外,也必将阻碍自身的发展。
广东调研之后,邮电部随即召开了研究移动通信发展走向的重要会议。会议明确提出“移动电话不是固定电话的补充,而是通信的重要手段之一”。会议同时决定尽快筹备成立移动通信局,将移动通信经营管理独立出来,实行专业化经营,变以前的块块思路为条块结合。结合当时移动通信发展中网络覆盖不足、漫游难等问题,会议通过了三项举措:一、集中力量加强移动网络建设,对移动通信需求突出的热点地带实现网络无缝覆盖,用优质的网络为规模启动市场创造条件。二、及时引入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逐步淘汰模拟移动通信,实现全网自动漫游。三、积极研究符合市场规律的业务发展模式,降低使用“门槛”,让广大百姓用得起移动电话。
1994年10月,我国第一个省级数字移动通信网在广东省开通,容量为5万门,人们手上的“大砖头”首次变成了小巧玲珑的手机。然而,要发展,首要的就是要解决大规模网络覆盖的问题。1997年,我国移动电话经过10年的发展,累计用户总数刚刚突破1000万,邮电部就提出“沿江、沿海、沿路”全覆盖的数字移动通信网络这一高瞻远瞩的决定。但是对于刚刚起步的运营商而言,建设如此庞大的网络需要大量资金,大规模建网资金短缺的困境极大地阻碍了移动通信事业的发展。
通信是典型的规模经济,“大规模大产出,小规模没产出”,要实现移动通信的普及,就必须要以规模化的思路谋发展。蓬勃发展的移动通信事业需要大量资金。而海外上市,通过将发展潜力巨大的移动通信资产海外上市融资来解决网络建设资金,无疑是解决移动通信大发展现实之需的上佳途径。
“移动通信”境外上市的提议得到了邮电部党组成员的普遍认同,吴基传部长最后总结确定:“上移动通信。”那么,是把移动通信整体上市,还是分步实施,把一部分移动通信资产先行上市呢?新的课题又摆在面前。敬请关注下期内容。
相关新闻:
解析0941.HK上市始末(2):大东异动引起国务院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