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通信网  |  通信人家园

资讯
2013/1/25 15:09

解析0941.HK上市始末(8):邮电部领导取经归来绘蓝图

人民邮电报  范学东 李静

中国电信业第一股、央企海外上市第一股——0941.HK,为什么要选择在香港回归与金融风暴的双重风云里逆市而上?其上市前后到底经历了哪些波折?又有哪些惊心动魄的故事?

取经归来绘蓝图

1996年初冬,吴基传收到一份美国高盛公司转来的请柬,内容是邀请中国邮电部派员出席德国电信在法兰克福举行的上市仪式,这引起了他的注意。他深感这是一次难得的考察和学习机会。此前,德国电信也是作为政企不分的邮电部所属的组成部分,在体制改革上德国电信采用将电信主体部分整体剥离上市的方法实现了电信的民营化改制。吴基传当时就觉得他们的经验可能对中国电信企业改革模式的选择有借鉴意义。

随即,吴基传在邀请函上写了批示,点名让当时已经开始参与香港电讯股票收购谈判的石萃鸣、陈兆滨、李平代表邮电部去参加在德国法兰克福举行的上市仪式,实地考察取经。这三个人后来分别成为上市后中国电信(香港)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和副董事长兼副总经理。

1996年11月14日,中国邮电部特别观察团踏上了前往德国参加德国电信上市仪式的观摩之旅。

1996年11月18日,德国电信举行了隆重的上市仪式,公司股票分别在法兰克福、纽约和东京挂牌交易,公司控股74%,26%的股份转入民间机构和私人,上市共集资207亿马克,约合137亿美元,成为欧洲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上市集资。德国公众踊跃购买了三分之二的出售股份,一改德国人重视债券和房地产、轻视股票的传统。这笔巨款,使德国电信980亿马克净负债的资产结构大为改观,关键是通过上市使德国电信在运作机制上实现了市场化、民营化。

回国后,天波公司特约著名经济学家王小强撰写了《德国电信上市的启示》的专题分析文章,刊登在专供高层领导阅读的刊物上,为中国电信的上市做了舆论准备。文章旗帜鲜明地提出,电信企业兼并重组是世界大趋势,中国电信要想在改革中做大做强,也必须面向世界,通过资本市场运作,参与到世界通信竞争中去。走海外上市虽然是一招“险棋”,但却顺应了国际通信业的发展潮流,既可以解决融资问题,更能让企业引入规范的公司管理机制,运作规范,前景光明。

此时,吴基传心中已是豁然开朗,上市的蓝图已经铺展开来。

三亚会议定思路

然而,设想容易,实现设想却并不是一个轻松的事。无论收购股权、资产海外上市,还是参与境外电信运营,此前国内并无先例可循。另外,当时国家政策明确规定,外资不得参与国内的通信经营,收购外资股权也好,外资参股国内电信经营也好,统统视为是雷区,这些必须要上报国务院批准。而上报国务院之前,首先邮电部内部要达成共识。

为此, 1996年年底,邮电部在三亚举办了全国邮电管理局长及相关财务人员关于上市融资的研讨会,邀请了国际知名投行介绍海外上市融资的有关情况。各地管理局长和大部分相关人员都是在这次会议上第一次听到关于“上市”的话题。通过会上深入的交流和研讨,大家对什么是“上市”,为什么要上市有了统一的认识。邮电部党组成员最后一致认为,先收购香港电讯部分股权,进而海外上市,是中国电信实现资本运作,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但是,关于中国电信(香港)公司如何上市,大家又存在着不同看法。

中国的股市始于1984年。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股份制也由此开始进入了正式试点阶段。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上市在当时虽然已经不是新生事物,但具体到操作,所面临的问题也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在哪里上市。国内上市?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电信业,动辄需要数百亿、上千亿规模的融资,这无疑会对刚出生不久的中国股市造成严重影响,况且当时国内资本市场的体量有限,如此大的融资规模显然是国内资本市场无法承受的。海外上市?充裕的国际资本无疑对迫切需要资金的中国电信业来说有着无与伦比的诱惑。但这么大的中央国有企业主体在海外上市,此前还没有先例。而海外上市又存在上市地点的选择问题,是香港、新加坡、纽约、伦敦还是东京?是上主板市场还是创业板市场?以及采取哪种形式,如借壳上市、存托凭证上市、IPO等中的哪一种。

在经过认真分析后,邮电部最终决定采取红筹股形式在香港和纽约两地主板市场上市。为什么要以红筹股的形式上市呢?

邮电部的考虑是如果以H股形式在香港上市,公司还是内地公司,除了融资方面的作用外,无法融入国际市场,实现经营管理的飞跃。而以红筹股的形式上市,就必须在香港注册成立一个“壳公司”,反向收购内地母公司资产,实现整体上市。这样,作为一个境外注册的公司,无论是公司治理结构还是运营管理,都容易与海外公司“打成一片”,所瞄准的竞争对手再不仅仅是国内的公司,而是世界一流的通信运营公司。另外,香港资本市场成熟,联交所对上市公司有一套成熟的管理办法,企业上市后能够更为迅捷地进行第二次融资及后续融资;上市企业可灵活利用包括可转换债券在内的多种金融融资工具进行筹资;上市企业可按规定设计和执行管理层及员工的激励机制,从而加强公司对员工的吸引力,并获得适合公司发展所需的高级人才;同时也具有良好的退出机制,企业在上市前及上市后更容易引进策略投资者及合作伙伴。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自中国证监会宣布不再就这种上市方式出具“无异议函”后,涉及境内权益的境外公司在境外上市的项目只需接受上市地证券交易所的审查,从而可以大大缩短上市时间。

1997年3月5日,邮电部和国务院港澳办在共同签发的文件中,向国务院汇报了关于中国电信(香港)境外上市的建议和思考。很快,这个“创意”获得了国务院领导的认可。根据国务院的批示以及红筹股上市的需求,1997年3月21日,中国电信(香港)有限公司在香港正式成立,中国电信(香港)公司随后更名为中国电信(香港)集团公司,中国电信(香港)有限公司为中国电信(香港)集团公司的全资子公司。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保证中国电信(香港)集团公司能始终作为邮电部全资控股的公司发挥作用,此外也便于今后资产的注入及业务发展和人员控制。5月,中国电信(香港)有限公司获得了上市“准生证”,为后续上市铺平了道路,也正式拉开了中国电信业深入体制改革的进程。

一个由稳定香港举措引发的、涉及中国电信体制改革全局的全新的大改革思路终于浮出水面。然而,上市公司就是一个壳,中国电信(香港)这个壳里面到底该装点什么呢?境外上市,就是要把企业拉到国际资本市场去评判,业绩和赢利能力是赢得股东的关键要素。中国电信当时最需要借市发展的业务是什么?最让人信服的资产又是什么呢?敬请关注下期内容。

相关新闻:

解析0941.HK上市始末(1):重温历史方能展望未来

解析0941.HK上市始末(2):大东异动引起国务院高度重视

解析0941.HK上市始末(3):与大东一波三折的谈判

解析0941.HK上市始末(4):空口无凭,立据为证

解析0941.HK上市始末(5):“三步走”思路的确定

解析0941.HK上市始末(6):吴基传率团专程赴美国考察

解析0941.HK上市始末(7):200亿债务牵出转制契机

解析0941.HK上市始末(8):邮电部领导取经归来绘蓝图

解析0941.HK上市始末(9):国内上市之路难以走通

解析0941.HK上市始末(10):北戴河会议一锤定音

解析0941.HK上市始末(11):两月筹备上市 路演归来重定价

解析0941.HK上市始末(12):邮电部长吴基传力挽人心

解析0941.HK上市始末(13):王岐山一语挽狂澜

解析0941.HK上市始末(14):看似不经意的“留一手”

解析0941.HK上市始末(15):原建国的辞职申请

给作者点赞
0 VS 0
写得不太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C114通信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热门文章
    最新视频
    为您推荐

      C114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2002291号

      C114 通信网 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21-5445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