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通信网  |  通信人家园

资讯
2013/1/25 15:11

解析0941.HK上市始末(7):200亿债务牵出转制契机

人民邮电报  李静

中国电信业第一股、央企海外上市第一股——0941.HK,为什么要选择在香港回归与金融风暴的双重风云里逆市而上?其上市前后到底经历了哪些波折?又有哪些惊心动魄的故事?

收购香港电讯股权,有力地保障了香港电信业的稳定,圆满完成了政治使命,但是却让邮电部背上了数百亿港元的债务。“如何偿还这些债务”的问题,引出了别开生面的转制契机。

200亿港元贷款的考验

从1996年5月开始到1997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在国务院港澳办、中国建设银行的支持和配合下,中国电信(香港)公司先从光大集团手中转购了中信泰富所持有的香港电讯7.74%的股权,而后又从英国大东手中收购了香港电讯5.5%的股权,两项收购总金额高达200多亿港元,其中从光大集团手中收购的股权总价款为113.99亿港元,从英国大东收购的股权总价款为91.77亿港元。为了配合这两项收购,中国建行和中金公司协助中国电信(香港)公司分别安排了总额为10.5亿美元、期限为1年的银团贷款和总额为8.6亿美元、期限为一年的银团贷款。要知道,200亿港元几乎相当于当时国内电信业一年的收入总额,高昂的贷款该如何偿还呢?

当时担任中国电信(香港)公司总经理的陈兆滨怀着忐忑的心情给远在北京的吴基传部长打了一个电话:“部长,贷款已经落实了,但是您有没有想过,如果这些贷款还不上怎么办?”电话那端传来吴基传低沉而坚定的回答:“早想过了,我先撤了你,然后我辞职!”为了香港电信主权回归香港,为了香港的繁荣稳定,这位共和国的邮电部部长早已抱定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当然,吴基传不仅有胆而且有识,他在义无反顾地堵死自己后路的同时, 已在认真地思考下一步的出路了。在他的头脑中已经有一个尚不明晰的思路。

债务牵出转制契机

远在香港的陈兆滨不放心,他借到吴基传部长的办公室汇报工作之机,试探地提起了一个话题。他谈到,天波公司从1993年开始,一共为国内电信建设筹集了1.7亿美元,但是这点资金对于国内建设的需求而言可谓杯水车薪。即便如此,这些钱还是他们想尽了办法,注册了将近24个公司,左右腾挪凑出来的。为了能够合法地拿到一份批文,筹集一笔资金,要出具大量的材料,有时候光签名就要签上一整天。吴部长何尝不知道天波公司筹集资金的难度,听着陈兆滨的诉苦频频点头。陈兆滨看到部长为此动容,便将憋在心里的想法和盘托出——“要想筹集到更大规模的资金,可以走上市‘圈钱’的路子。如果邮电部能够给天波公司注入一定的业务资产,比如10个亿,凭我这些年对香港资本市场的了解,我就能通过上市筹集到100亿元以上的资金用于国内建设”。吴基传听后没有急着答复陈兆滨,而是要他在第二天部党组会上把这个想法再做一次汇报。

第二天,在部党组会上,吴部长给陈兆滨留了一个小时的时间。陈兆滨再次陈述了他的设想,但他的“故事”并没能打动大部分党组成员,激烈的争论一直持续到会议室对面的电报大楼正午12点的钟声敲响。“操作难度大、不现实”成了会议的多数声音。此时,吴基传也未作任何表态,似乎这个结果早就在他的意料之中。

陈兆滨悻悻地离开了办公室,刚刚走出邮电部大门,就接到了吴基传的电话,他约陈兆滨当晚单独谈谈。

当晚,陈兆滨一坐下就慷慨激昂地再次请缨“天波上市”。三年的香港工作经历让他认识到资本运作的重要,也体会到筹措资金的难度。“一文钱难倒英雄汉呐,部长。邮电要发展离不开钱,上市是最有效的筹钱方法”。这时,吴基传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小陈,你想得还是浅啊。筹钱是重要,但是当下更重要的是要探索一条通过上市引入先进的现代企业管理机制的路子,去实现传统电信企业的脱胎换骨。”随后他谈了自己关于上市和改革的系统思考。若干年后,当陈兆滨回想起这一幕,对比着中国电信业在上市后的跨越发展,才真正体会了吴基传部长的深谋远虑。面对上市,他当时想到的只是资金,只是上市圈钱,而吴基传谋划的却是要利用上市的契机,用上市的手段深入推动国内邮电体制改革、政企分离、企业转制并逐步融入国际市场的大棋局。

一年后的1997年8月12日,当上市筹备工作顺利展开的时候,吴基传在给广东省邮电管理局作报告时慷慨激昂地说了这样一番话,更清晰地展露了吴基传当时的系统思考:“论条件、论短期效益,我们没有必要上市,但是香港电信主权稳定回归和全国电信企业改革这两个大局需要我们做这样一个工作。股份制上市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行为,不只是融资,更重要的是企业管理现代化的一个进程。中国电信(香港)海外上市为我们提供了很大的机遇,对于企业深化改革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1996年的这个夏天,部党组没有通过陈兆滨提出的“天波上市圈钱方案”,但是吴基传渐渐形成了一个更大胆的设想——中国电信海外上市。他叮嘱陈兆滨,目前这个方案还不成熟,但是这个方向可以继续探索,他让陈兆滨回到香港后积极地联络港澳办、新华社香港分社等机构的同志一同加以探讨。

回到香港后,陈兆滨第一时间与时任港澳办经济司司长的张良栋、新华社香港分社经济部的刘志强以及中国建设银行所属旨在开拓海外上市业务的中金公司的方风雷在新华社香港分社的一个会议室里开了一次会,当陈兆滨把吴部长的想法说出来后,方风雷兴奋地一下子从椅子上跳了起来。从此,在当时香港特定的条件下,陈兆滨和张良栋、刘志强、方风雷四个人经常在这里开会研讨沟通推进电信香港上市的问题。

200亿港元收购了香港电讯部分股权,稳定了香港电信市场,也让资金本不宽裕的中国电信背上了巨额的债务。正所谓福祸相依,世事轮回,这让人头疼的200亿港元的贷款却让海外上市的构想日渐清晰而坚定。然而,当时邮电部和中国电信对资本市场还只是一知半解,这第一次吃螃蟹到底要从何下嘴呢?敬请关注下期内容。

相关新闻:

解析0941.HK上市始末(1):重温历史方能展望未来

解析0941.HK上市始末(2):大东异动引起国务院高度重视

解析0941.HK上市始末(3):与大东一波三折的谈判

解析0941.HK上市始末(4):空口无凭,立据为证

解析0941.HK上市始末(5):“三步走”思路的确定

解析0941.HK上市始末(6):吴基传率团专程赴美国考察

解析0941.HK上市始末(7):200亿债务牵出转制契机

解析0941.HK上市始末(8):邮电部领导取经归来绘蓝图

解析0941.HK上市始末(9):国内上市之路难以走通

解析0941.HK上市始末(10):北戴河会议一锤定音

解析0941.HK上市始末(11):两月筹备上市 路演归来重定价

解析0941.HK上市始末(12):邮电部长吴基传力挽人心

解析0941.HK上市始末(13):王岐山一语挽狂澜

解析0941.HK上市始末(14):看似不经意的“留一手”

解析0941.HK上市始末(15):原建国的辞职申请

给作者点赞
0 VS 0
写得不太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C114通信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热门文章
    最新视频
    为您推荐

      C114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2002291号

      C114 通信网 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21-5445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