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信业第一股、央企海外上市第一股——0941.HK,为什么要选择在香港回归与金融风暴的双重风云里逆市而上?其上市前后到底经历了哪些波折?又有哪些惊心动魄的故事?
电信体制改革的难题并不是中国独有的,0941上市前后,从美国到欧洲,都被这一世界性难题所困扰。全世界都在探索电信市场改革的良方。
世界性的难题
电信体制改革是个世界性的难题,由于全程全网的生产特性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电信管理体制都和中国一样,实行政府直接管理下的统一经营。
发达国家电信市场改革最早发端于美国。1984年,美国发布《反垄断法》,率先打破电信垄断,强行将世界最大的电报电话公司——AT&T一分为八,即一个全国长途电信公司和七个地区性电话公司,从而开启了全球范围内的电信业改革。然而,这种按地域横切为主的改革并没能给美国电信业带来持续的繁荣。AT&T解体刺激了美国电信市场特别是长途和国际业务方面的竞争。但是由于电信业具有规模经济和全程全网的特点,被强行分拆的电信公司业务的系统性被打破,割据限制了电信业务的发展。进入上世纪90年代,强行拆分的弊端开始逐步显露,七家独立运营的公司被迫又合并成四家新的公司,其中西南贝尔公司成为横贯美国东北、南部与西南的超级地方电信公司,结果分区竞争变成了分区垄断,有效竞争没形成,新的垄断又在回升。更为严重的是,长话与市话的分离变成了分业垄断,长话与市话不准互相进入,为以后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推进及综合信息网的发展埋下了隐患。曾经的世界500强之首,引领美国电信领先世界100年的AT&T,从此不复当年的风光。
美国电信体制改革的艰难引发了欧洲关于电信体制改革的另类思考。
德国邮电部门自1989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改革,第一步即邮电分设、政企分开:将德国邮电部所管辖的邮政总局改建为三个各自独立的企业——邮政银行、邮政局、电信公司。由此,德国电信从一个国家行政部门变为政企分开、独立经营、以市场为导向、贴近顾客的国有企业。从1995年1月1日开始,德国开始推行第二阶段改革。其核心内容是把上述三个国有企业逐步变为控股公司——德国邮政银行股份公司、德国电信股份公司、德国邮政公司,同时决定将邮电业务逐步向国内外开放。在此基础上,自1996年开始,德国电信开始探索通过股份制改造及上市融资的方式来解决电信业发展和改革的问题。
英国、法国的具体做法和步骤虽然各有特色,但在保持原有主体电信的网络和经营的“纵向”完整性方面均与德国相似。英国政府在电信改革中也放弃了美国的强行横切模式,一方面全面开放了电信市场;另一方面保持了主体电信企业BT的基础电信网的纵向完整性。法国的电信改革则基本与中国电信改革的第三步同步,在1996年其电信法出台后,随后开始进行股份私有化转制。
数度考察理思路
欧美大国电信改革的新动向引起了吴基传部长的高度关注。作为通信行业的专家型领导,1990年吴基传从邮电部副部长一职调任中共河南省委副书记,于1993年回到邮电部出任部长。几年的地方工作经历使他一方面深切感受到改革体制对经济发展的激励作用;另一方面知道慎重选择电信体制改革的道路对于电信业的发展至关重要。邮电部深刻地认识到,传统的电信体制已无法适应新经济的需要,改革与创新是大势所趋,必须借鉴世界各国的经验,加快电信体制改革的步伐。
为此,邮电部先后派出多个学者专家考察团赴欧美考察学习。
吴基传部长首先率团专程赴美国考察,深入了解了AT&T解体后各个公司的运营情况,深感美国模式明显欠缺。
1996年夏,吴基传部长带领电信政务司司长葛雷、国家邮政总局局长盛名环、外事司司长赵新通等一行赴欧洲考察,重点了解德国的电信法规、监管政策,尤其对各公司的运营模式、融资模式、股东利益等做了深入了解。
实地考察让邮电部对“美国模式”和“欧洲模式”有了更深入的认知。两个改革模式差异的关键是前者采取按地域划分进行 “横切方式”的拆分,后者采取按业务划分的“纵切上市方式”。邮电部对于如何改制和切分系统的天平逐渐向欧洲模式倾斜。因为欧洲的“纵切方式”既适应通信网络化全程全网的特点,又避免了可能形成新的区域垄断。基于科学的分析,邮电部最终决定借鉴欧洲“纵切模式”来进行中国电信业的体制改革。
在确定了采用欧洲“纵切模式”之后,吴基传又开始酝酿一个更大胆的构想——能否借鉴德国电信正在酝酿的最新探索,将部分电信业务和网络纵向剥离出来,通过“上市”来为陷入改革和发展纠结的中国电信业打开一个突破口,既能够为电信业发展募集资金,又能借机把电信企业推上国际市场的舞台接受检验,还可以通过全程全网的纵切剥离注入真正的企业机制。
吴基传十分欣赏管理学上的一个理论——“做领导的就是要在事情的趋势显现,而操作方法模糊不清的时候,敢于拍板,敢于决策。”当这一想法在头脑中朦朦胧胧形成后,吴基传随即开始悄悄地排兵布阵:1996年8月,派邮电经济专家、财务司司长石萃鸣参与香港电讯的收购;1996年9月,吴基传到布里斯班参加APEC第二次电信部长会议,特意带上时任邮电部电信总局副局长后来成为中国电信(香港)有限公司副董事长、现任中国电信副总经理的李平和中金公司的代表一同前往。然而,在当时这一想法还不成熟,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吴基传和当时的邮电部对于海外上市的想法还不清晰,因此没有把自己的想法和每一步的行动和盘托出,即便是对石萃鸣、陈兆滨、李平、方风雷等直接参与前期探路的几个人,吴基传也都是单线沟通,点到为止。
经过对欧美电信市场的实地考察,邮电部对破解国内电信体制改革“第三步”难题的方法日渐清晰,“海外上市”的思路也透过体制改革的薄雾透出一丝光亮。上市思路何时最终成形?拨云见日的一股东风如何吹开迷雾?敬请关注下期内容。
相关新闻:
解析0941.HK上市始末(2):大东异动引起国务院高度重视